亲子消费撑起半边天:当 “带娃经济” 遇上少子化浪潮
未知·admin·2025-09-22 18:24

暑期的北戴河阿那亚,非周末的海滩却似 “下饺子” 般挤满人群;张家口崇礼的各大小镇,儿童水上乐园、观光小火车成为标配,成年人想找一处纯粹的休闲场所难如登天。这一幕,正是当下中国消费市场的生动缩影 —— 亲子消费已然成为绝对主角,而少子化浪潮的来袭,又为这一市场格局带来了变数。一边是家长们围着孩子的 “全方位投入”,一边是年轻人对生育的谨慎态度,消费市场正在这场 “孩子争夺战” 中悄然重构。
亲子消费:成年人的 “自我牺牲式” 买单
走进如今的度假村、商场或景区,“亲子友好” 已成标配标签,却也暗藏着成年人消费需求被边缘化的现实。在阿那亚,看海的餐厅里,儿童座椅占比超过三成,菜单上的儿童餐选项比成人特色菜还丰富;崇礼的翠云山小镇,马场只提供适合孩子的慢走拍照服务,ATV 赛车的坡度被调至 “毫无挑战性”,就连夜晚的二人转表演,也刻意规避了所有成人化桥段,变成全年龄段 “安全内容”。
这种 “孩子优先” 的消费场景,背后是家长们近乎 “自我牺牲” 的消费逻辑。北京的宝妈李女士每年暑假都会带孩子打卡不同的亲子度假村,她的消费清单里,孩子的兴趣班、亲子民宿、主题乐园门票占比超过 80%,而自己心仪已久的瑜伽课、短途徒步装备,却被一再搁置。“每次规划出行,首先考虑的是孩子能不能玩得开心,有没有适合他的项目,至于自己,能在旁边歇会儿就知足了。” 李女士的话,道出了无数家长的心声。
数据更直观地展现了亲子消费的 “压倒性” 地位。某旅游平台 2025 年暑期数据显示,亲子游订单占比达 62%,其中家长为孩子单独消费的项目(如儿童乐园、研学课程、亲子摄影等)人均支出超 3000 元,而用于自身娱乐的消费人均不足 800 元。在教育领域,这种倾斜更为明显,一线城市家庭年均在孩子身上的教育消费(课外班、教辅资料、兴趣培养等)普遍超过 5 万元,部分家庭甚至占到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一,与之相对的是,家长们在自我提升、休闲娱乐上的支出持续压缩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这种消费模式已形成 “惯性”。即便孩子不在身边,许多家长也难以转变消费思维。上海的张先生有一个 10 岁的儿子,孩子住校期间,他和妻子的周末活动依然围绕 “亲子相关” 展开 —— 去逛儿童书店、考察新开业的亲子商场,甚至看电影也优先选择动画电影。“习惯了以孩子为中心考虑问题,突然让我们为自己安排活动,反而不知道该做什么了。” 张先生坦言。
消费倾斜背后:传统观念与现实压力的双重驱动
亲子消费之所以能 “碾压” 成人消费,既是传统家庭观念的延续,也离不开现实压力下的无奈选择。在 “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” 的传统观念影响下,“把最好的留给孩子” 成为多数家长的共识。尤其是 70 后、80 后家长,成长于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,更倾向于通过满足孩子的需求来弥补自己童年的遗憾。他们宁愿自己省吃俭用,也要给孩子报昂贵的兴趣班、买进口的玩具,这种 “补偿心理” 推动着亲子消费持续升温。
而在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,家长们的 “焦虑感” 进一步放大了亲子消费的规模。为了让孩子在 “起跑线” 上占据优势,从幼儿园开始,家长们就陷入了 “军备竞赛”—— 早教课、外语班、思维训练班接连不断,寒暑假的研学旅行、夏令营更是成为 “标配”。杭州的一位小学班主任发现,班里 80% 的学生都在上至少 3 个课外班,“家长们互相攀比,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,哪怕经济压力大,也咬牙坚持。”
此外,社会服务体系对 “亲子场景” 的过度倾斜,也让家长们的消费选择变得单一。如今,无论是商场、餐厅还是景区,为吸引家庭客群,纷纷加大对亲子设施的投入,儿童乐园、亲子餐厅、母婴室成为 “必备配置”,而适合成年人的休闲空间(如安静的咖啡馆、小众书店、成人体验馆等)却越来越少。这种 “供给侧” 的引导,使得家长们即便想为自己消费,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场景,久而久之,便形成了 “只关注孩子消费” 的习惯。
不过,年轻一代家长的消费观念已开始出现微妙变化。95 后家长王女士就表示,她会在满足孩子基本需求的同时,保留一部分 “自我消费” 的预算。“我不会因为有了孩子就完全失去自我,每周都会给自己留半天时间,去练瑜伽、看电影,这是我的‘充电站’。” 王女士的做法,代表了部分年轻家长的态度 —— 他们既重视孩子的成长,也不愿牺牲自己的生活品质,这种 “平衡型” 消费观念,或许会为未来的消费市场带来新的活力。
少子化冲击:消费市场的 “危” 与 “机”
就在亲子消费如火如荼之时,少子化浪潮正悄然改变着消费市场的底层逻辑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4 年我国出生率降至 6.8‰,新生儿数量较十年前下降近 40%,“少子化” 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。这一变化,对高度依赖亲子消费的市场而言,既是挑战,也暗藏着新的机遇。
从 “危” 的角度来看,少子化直接导致亲子消费的 “客源减少”。以往,各大商家都将亲子市场视为 “蓝海”,纷纷扎堆布局亲子乐园、早教机构、儿童服饰等领域,如今,随着新生儿数量的下降,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,部分缺乏特色的亲子业态可能面临淘汰。以早教行业为例,2024 年全国早教机构数量较 2020 年减少了 23%,不少中小型机构因生源不足而倒闭,而头部机构也开始收缩规模,转向 “精细化运营”。
但从 “机” 的角度来看,少子化也将释放出巨大的 “成人消费” 潜力。长期以来,许多成年人的消费需求被亲子消费 “挤压”,随着孩子数量减少,家长们将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用于自身消费。某调研机构的预测显示,未来 5 年,随着少子化加剧,我国成人休闲娱乐消费(如旅游、健身、文化体验等)的规模将增长 50% 以上,“悦己消费” 将成为新的增长点。
这种消费转向已经初现端倪。近年来,针对成年人的 “治愈系” 消费逐渐兴起 —— 露营、围炉煮茶、冥想课程、 solo 旅行等受到追捧,背后正是成年人 “自我意识” 的觉醒。35 岁的刘先生在女儿上大学后,重新拾起了年轻时的爱好,“以前所有时间都围着孩子转,现在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,每年都会安排两次 solo 旅行,还报了吉他班,感觉生活又找回了乐趣。” 刘先生的经历,印证了少子化带来的 “消费解放”。
同时,少子化也将推动消费市场向 “多元化” 转型。以往,商家过度聚焦亲子消费,导致市场供给同质化严重;未来,随着成人消费需求的释放,商家将不得不调整策略,推出更多满足不同年龄段、不同兴趣群体的产品和服务。例如,一些商场开始减少儿童乐园的面积,增设成人体验馆、小众品牌集合店;旅游平台也推出了更多针对 “闺蜜游”“情侣游”“中老年游” 的定制产品,消费市场的 “长尾效应” 将逐渐显现。
代际分歧:生育态度背后的消费观博弈
少子化的背后,是不同代际对生育态度的巨大分歧,而这种分歧,也折射出消费观的深刻博弈。在老一辈看来,“生孩子、养孩子” 是人生的 “必修课”,他们难以理解年轻人的 “不婚不育” 选择,甚至将其归咎于 “贪图享乐”。“我们那时候再苦再难,也会把孩子拉扯大,现在的年轻人条件好了,反而不想生孩子,就是太自私了。”65 岁的张阿姨的看法,代表了许多老一辈人的观点。在他们的消费观里,为孩子付出是 “天经地义”,个人消费则被视为 “可有可无”。
但在年轻人眼中,生育与否更多是基于 “现实考量” 而非 “传统观念”。如今的年轻人面临着房价高、工作压力大、育儿成本高的多重困境,他们更倾向于 “先过好自己的生活”,再考虑生育问题。28 岁的白领小林就表示:“我现在月薪 1.5 万,扣除房租、生活费后所剩无几,根本承担不起养孩子的成本。与其让孩子跟着我受苦,不如先努力赚钱,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。” 在年轻人的消费观里,“悦己” 与 “责任” 同样重要,他们不愿为了生育而牺牲自己的生活品质,这种态度也影响着消费市场的走向。
即便选择生育,年轻父母与老一辈的育儿方式和消费理念也大相径庭。老一辈更注重 “物质满足”,愿意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 “大手笔” 投入;而年轻父母则更看重 “精神陪伴” 和 “自我平衡”,他们会为孩子购买绘本、益智玩具,也会给自己留出健身、学习的预算。这种差异,使得消费市场呈现出 “分层化” 趋势 —— 既有针对传统亲子消费的产品,也有满足年轻父母 “平衡型” 消费的服务。
结语:在变迁中寻找消费市场的新平衡
亲子消费的火热,见证了中国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视;少子化的到来,又为消费市场带来了新的变革。未来,消费市场既不会完全告别亲子消费,也不会被成人消费 “独占”,而是会在两者之间找到新的平衡。对于商家而言,既要看到亲子消费市场的 “存量机会”,通过精细化、差异化的服务留住家庭客群;也要把握成人消费释放的 “增量空间”,推出更多满足 “悦己需求” 的产品。
而对于每个家庭来说,无论是 “为孩子买单” 还是 “为自己消费”,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。亲子消费不应成为成年人 “自我牺牲” 的借口,成人消费也不应被视为 “不负责任” 的表现。在家庭与自我、责任与享乐之间找到平衡,才能让消费真正成为提升生活幸福感的手段,而这,或许正是消费市场在变迁中应有的底色。
热门文章
- 关于澎湃
- 加入澎湃
- 联系我们
- 广告合作
- 法律声明
- 隐私政策
- 澎湃矩阵
- 新闻报料
沪ICP备14003370号
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31120170006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沪B2-2017116
© 2014-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