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形机器人: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爆发,2025 开启量产新征程
当特斯拉 Optimus 在工厂里精准完成零件组装,优必选 Walker S1 在比亚迪产线上来回巡检,这些曾经出现在科幻电影里的场景,如今正加速照进现实。人形机器人产业已站在量产拐点,2025-2026 年成为关键商业窗口期,一场由 “硬件降本” 与 “软件增智” 双轮驱动的产业变革,正悄然重塑全球制造业乃至服务业的格局。

产业格局:海内外路径分化,各展所长

全球人形机器人竞争版图已初步形成,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凭借各自优势,在赛道上展开激烈角逐。海外巨头以技术为矛,特斯拉和 Figure AI 占据制高点。特斯拉依托 AI 算法与端到端模型积累,Optimus 系列不断迭代,V3 版本不仅要实现 “人类级灵巧手”,还将深度整合 Grok 语音大模型,让机器人能理解复杂指令;Figure AI 则采用分层决策模型,C 轮融资后估值飙升至 390 亿美元,英伟达、微软等巨头的加持,使其成为行业焦点。
 
国内企业则以供应链和成本为盾,走出差异化路线。依托强大的汽车及 3C 产业链,国内企业在整机迭代和成本控制上优势显著。优必选 Walker S1、智元机器人远征 A1 等产品已进入车企工厂实训,小鹏 PX5 计划 2026 年实现 L3 级量产,成本目标低于 12 万元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部分国产产品价格已下探至 10 万元级别,与海外产品形成明显价差,为规模化市场渗透奠定基础。此外,跨界玩家也纷纷入局,广汽 GoMate 自研核心零部件、小米 CyberOne 聚焦科技生态,进一步丰富了国内产业生态。

产业链解析:上游是核心,中游定方向,下游寻场景

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清晰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、中游本体制造、下游场景应用三大环节,各环节各司其职,又紧密联动。
 
上游核心零部件是价值高地,三大部件决定机器人性能。关节是运动基础,分为旋转与线性两类;减速器是精度关键,特斯拉 Optimus 采用的谐波减速器,以及行星减速器,国内来福谐波、绿的谐波等企业正加速突破;传感器则赋予机器人 “感知力”,力 / 力矩、触觉、视觉传感器缺一不可,奥比中光的 3D 视觉传感器、柯力传感的六维力传感器已进入头部供应链。这三大部件合计占硬件成本 70% 以上,技术壁垒高,是短期竞争焦点。
 
中游本体制造类比汽车 “主机厂”,主导产业方向。海外特斯拉、Figure AI 引领技术前沿,国内优必选、智元机器人等初创企业与小鹏、广汽等跨界玩家加速布局,形成技术竞赛态势。本体企业不仅负责技术集成与产品定义,更承担着推动规模化生产的重任,其选择的技术路线将直接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节奏。
 
下游应用场景当前聚焦 B 端,工业制造成为突破口。汽车工厂是首要落地场景,优必选 Walker S1 在比亚迪、东风柳汽产线执行巡检、物料搬运任务,小鹏 Iron 参与 P7 + 车型总装线实训;物流仓储的分拣、搬运需求也在逐步释放。未来,随着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,应用场景将向商业服务(无人零售、办公服务)、家庭服务(养老陪护、家务劳动)递进,最终实现从 B 端到 C 端的全面渗透。

挑战与突破:硬件软件双发力,攻克产业化难关

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,硬件与软件层面均面临多重挑战,但行业正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积极破局。
 
硬件层面,“降本、量产、续航” 是三大核心难题。当前硬件方案未收敛,缺乏统一标准,导致 BOM 成本高企,关节模组、灵巧手成为降本关键。不过,供应链协同与核心部件自主化已初见成效,优必选与车企合作开发通用平台,成本降低 40%;傅利叶智能的谐波减速器进入量产测试,宇树科技自研 M107 关节电机,量产瓶颈有望突破。续航方面,广汽 GoMate 采用全固态电池实现 6 小时续航,普渡科技 PUDU D7 电池容量超 1kWh,支持超 8 小时工作,逐步向全天候作业目标靠近。
 
软件层面,“智能泛化、数据稀缺、实时性” 制约发展。人形机器人尚未迎来 “ChatGPT 时刻”,模型表征能力与高质量数据短缺是主要瓶颈。但大模型创新正加速推进,智元机器人发布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 GO-1,任务成功率平均提升 32%;Figure 的 Helix VLA 采用 “慢系统 + 快系统” 架构,平衡泛化与实时控制。数据稀缺问题也通过合成数据技术得到缓解,英伟达 Cosmos 平台生成物理合成数据,银河通用 GraspVLA 基于合成大数据预训练。实时性方面,模型控制频率从 RT-1 的不足 10Hz 提升至 Helix 的 200Hz,京津冀创新高地发布运动控制开源平台,进一步降低算法应用门槛。

市场前景:从百亿到十万亿,开启万亿级蓝海市场

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,长期有望成长为十万亿级蓝海市场。2025 年作为 “量产元年”,全球市场规模将达 63-90 亿元人民币,出货量 1.24-2 万台,特斯拉、优必选等头部企业将启动千 / 万台级交付;2030 年进入 B 端场景扩张期,全球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200 亿美元,在汽车制造、物流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;2035 年多场景渗透期,产品智能等级达到 Lv3,全球出货量 180-500 万台,成本下探至更多 B 端场景可接受范围;2045 年及以后,将进入 C 端普及期,全球出货量突破 7000 万台,市场规模或超 10 万亿元人民币,生产成本有望降至 1 万美元 / 台,大规模进入家庭服务领域。
 
从 “工业制造” 到 “商业服务” 再到 “家庭服务”,人形机器人的场景递进路径清晰可见。当下,正是产业爆发的前夜,随着硬件成本持续下降、软件智能不断升级,人形机器人将逐步替代高危、重复性劳动,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,甚至重塑人类生活方式。这场产业革命,不仅将催生一批新的巨头企业,更将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强劲动力。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