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信部等六部委启动的为期三月的专项整治行动,无疑是为规范汽车市场、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。但在这一过程中,关于 “以遏制、打压竞争对手为目的,诋毁攻击汽车企业或者汽车产品,抹黑企业声誉或者商品声誉,对企业进行恶意投诉” 这一条款的认定,亟待进一步的明确与澄清。
依据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第 7 版),“诋毁” 被定义为 “恶意地捏造事实并毁坏他人(或组织、事物等)的名誉” 。这一定义蕴含着两个关键要素:其一,主观意图上,必须带有明显的恶意,并非客观指出问题或正常批评,而是以损害对方声誉为目标;其二,行为方式上,通过 “捏造事实” 来达成,即所传播的内容与真实情况不符,属于虚假信息,而非基于客观事实的评价。构成诋毁,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。换言之,即便评价观点存在片面性或错误,只要没有捏造事实,就不能被判定为 “诋毁” 。同样,即使存在主观恶意(尽管这一点在实际中很难证实),但只要传播的内容符合客观事实,也不应被认定为诋毁行为。从行业规范和法律的严谨角度出发,对于事实的认定应遵循 “论迹不论心” 的原则,一切以客观事实为依据,而非主观揣测当事方的意图,否则将严重影响指导意见的严肃性。
在此次专项整治提及的 “黑公关” 治理中,更要警惕一种潜在风险,即部分企业模糊正常批评与刻意抹黑的界限。他们常以主观臆断替代客观事实,将被批评者的 “体感” 作为判定标准,企图借助整治活动,筑起堵塞言路的高墙。对于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汽车行业而言,批评绝非洪水猛兽,而是推动企业和行业进步的宝贵动力。为批评保留空间,就是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奠定基础。
正常的批评不应以观点的 “正确” 与否作为前提条件。由于观察者的角度、体验、背景以及价值观各不相同,对汽车产品的评价自然也会千差万别。汽车面向广大消费者,就理应承受来自各方的挑剔与批评。这些批评中,难免存在认知差异,甚至与事实存在部分出入,但这绝不能成为将其定义为 “抹黑” 的理由。企业与公众在信息获取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对等,不能期望公众像企业一样掌握完整且准确的全部信息。正因为公众在信息可得性上处于 “弱势地位”,所以不能因其获取信息的不完整、不全面,而剥夺其批评的权利。市场处于动态变化之中,“正确” 的标准也具有相对性。多元的思考与表达,才是催生真理、促进改进的肥沃土壤。汽车企业若只因批评者观点 “不正确”,就将其视为 “黑公关”,本质上是一种逃避问题的消极态度,不仅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不足,还会错失自我完善的良机。尤其是新势力车企,更应珍视中国市场丰富的消费者样本,以及他们所反馈的真实意见,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,其战略价值远超新技术、新设计和新功能,是中国新能源企业未来迈向世界汽车前沿的核心优势所在。产业政策的最大价值,不仅在于早期市场的探索,更在于向消费者学习,而非仅仅依赖补贴。因此,新势力车企应目光长远,避免因小失大。
再者,正常批评更不应由被批评者的 “体感” 来界定。现实中,部分汽车企业以 “是否刺痛自己” 作为区分批评与抹黑的标准:凡是指出企业问题、使企业陷入舆论压力的,就被认定为 “恶意抹黑”;凡是对企业歌功颂德、迎合企业需求的,就被视作 “客观评价”,这种逻辑显然荒谬至极。批评的价值恰恰在于 “揭短”“亮丑”,在于指出被批评者忽视或回避的问题与缺陷。若批评无法让企业 “感到刺痛”,要么是无关痛痒的无用之语,要么是刻意讨好的谄媚之言,失去了批评应有的力量与价值。消费者的抱怨和行业的批评所指向的,难道不正是企业需要改进的方向吗?例如,中国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,正是在消费者的 “声讨” 和媒体的 “质疑” 中,不断提升,最终跃居世界汽车行业前列。批评是企业最好的整改指南和前进动力,将 “被刺痛” 等同于 “抹黑”,本质上是企业将自身利益置于公众利益之上,以自我感受取代客观标准,是企业懒惰和短视的表现,最终只会导致企业在自我麻痹中逐渐失去市场的信任。
此外,批评的效力也不应因其观点的 “不完整” 而被否定,批评者更无需承担 “给出解决方案” 的义务。就如同批评鸡蛋不好吃的人,无需自己去下蛋;批评冰箱制冷效果不佳的人,也无需具备制冷的能力。无论是媒体评论还是消费者反馈,要求批评者同时提供解决方案,是一种不合理的苛求。文艺评论家进行批评,未必需要自己创作一部小说;媒体指出企业问题,也不意味着要替代企业承担研发、管理的职责。批评的核心价值在于 “发现问题”,而 “解决问题” 本就是企业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。汽车行业技术复杂、产业链冗长,若要求批评者既懂市场、又懂技术,还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,无疑将批评的门槛提升到了不切实际的高度,最终结果只能是导致批评声音的集体沉默。管理学中有句名言:问题一经发现,就已经解决了 90%。而某些怠惰的企业,却期望批评者连剩下 10% 的工作也一并完成,这种观点实在荒谬至极。
我们之所以如此坚定地为汽车行业的批评 “正名”,是因为当下中国汽车行业的批评环境已脆弱不堪。如今,汽车媒体几乎完全依赖汽车企业的项目维持生存,车企的广告投放、活动赞助、产品评测合作,成为众多汽车媒体的 “生命线”,关乎着媒体从业者的房贷、口粮,在这种紧密且脆弱的依存关系下,“批评” 成为了稀缺品,汽车媒体观点的独立性岌岌可危,更难以听到直言诤谏。敢于指出车企问题的媒体,可能面临合作机会丧失、生计断绝的困境;坚持客观评价的从业者,也可能遭受行业排挤、职业发展受阻。在这样的行业生态中,能够坚守原则、发出正常批评声音的媒体,犹如黑夜中的微光,珍贵而稀少。若连这仅存的批评空间都被进一步挤压,正常的批评被错误地等同于 “黑公关” 而遭受打击,那么中国汽车行业的舆论环境将彻底沦为 “赞歌” 的天下。当所有声音都只敢迎合、不敢质疑,所有评价都只能肯定、不能否定时,企业将失去发现自身问题的外部视角,市场将丧失自我纠错和净化的能力,行业也将失去前进的动力与借鉴的明镜。历史已经多次证明,压制批评、堵塞言路以维持表面的 “繁荣”,最终必然引发更大的危机,对于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汽车行业而言,这种风险尤为致命。当前,中国汽车品牌加速转型,在这一过程中,必然会面临技术瓶颈、市场挑战、管理难题等诸多问题,这些问题既需要企业内部的自我革新,更需要外部批评的有力推动。
在汽车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,厘清正常批评与诋毁抹黑的界限至关重要。企业应正确看待批评,将其作为改进自身的契机,而非抵触排斥;监管部门在整治行业乱象时,也应精准区分,避免误杀正常的批评声音,为行业营造一个健康、开放、包容的舆论环境,让批评成为推动中国汽车行业持续进步的积极力量 。
热门文章
- 关于澎湃
- 加入澎湃
- 联系我们
- 广告合作
- 法律声明
- 隐私政策
- 澎湃矩阵
- 新闻报料
沪ICP备14003370号
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31120170006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沪B2-2017116
© 2014-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