卤味三巨头集体 "瘦身":行业寒冬下,谁能熬
未知·admin·2025-09-29 15:38
曾经凭借万店规模撑起 “卤味江湖” 的绝味、周黑鸭、煌上煌,如今正集体遭遇 “关店潮”。从绝味半年关店超 5000 家,到周黑鸭、煌上煌门店数同步收缩,这场席卷行业的寒意,不仅打破了 “规模至上” 的增长神话,更倒逼整个卤味行业重新思考:当传统模式失灵,如何才能守住消费者的 “舌尖”?
回溯十年前,卤味三巨头凭借差异化的模式与口味,各自走出了一条扩张之路。煌上煌从江西三轮车摊起步,以 “酱香 + 香辣” 的复合味型打开市场,采用 “直营 + 加盟” 的混合模式平衡规模与品控;周黑鸭从武汉菜市场摊点起家,靠独特的 “甜辣” 风味和直营模式打造高端形象,一度成为 “卤味界爱马仕”;而绝味则以 “鲜辣” 直击味蕾,用 “低加盟费 + 大后端” 的纯加盟模式快速抢占下沉市场 —— 早期 0.4-0.8 万元的加盟费,比煌上煌低出不少,再加上中央工厂集中生产、次日凌晨配送到店的供应链优势,让它在 2019 年就率先突破万店规模,2023 年门店数更是逼近 1.6 万家,坐稳 “中国鸭王” 宝座。
彼时的卤味行业,是名副其实的 “黄金赛道”。2012 年至 2017 年,煌上煌、周黑鸭、绝味相继上市,营收与门店数同步飙升。但转折点在 2024 年到来:行业增速从此前年均 15% 以上骤降至 3.7%,市场规模仅 1573 亿元。曾经的增长引擎,如今成了 “包袱”—— 今年上半年,三巨头营收集体下滑,绝味以 28.2 亿元营收领跑,降幅却高达 15.57%;周黑鸭、煌上煌营收分别下降 2.93%、7.19%。更刺眼的是门店收缩:绝味在营门店从 2023 年底的 15950 家锐减至 10838 家,半年少了超 5000 家;煌上煌、周黑鸭也分别关店 762 家、167 家,门店数均跌破 3000 家。
这场 “瘦身潮” 的背后,是传统模式的全面失灵。对依赖加盟的绝味而言,门店数量直接挂钩营收,超 5000 家门店的关闭,不仅导致营收大幅下滑,更暴露了加盟体系的脆弱 —— 单店月均销售额从 2023 年的 3.7 万元跌至 2.1 万元,“开店即亏损” 的困境让加盟商信心受挫。而坚持直营的周黑鸭,虽靠门店提效、供应链优化实现净利润暴涨 228%,但高定价的 “老问题” 仍未解决:即便推出 “第二盒 5 折” 促销,折后价仍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,今年上半年单客平均消费仅下降 2 元,总销量反而同比减少 1.6%。
消费者的 “用脚投票”,揭开了卤味三巨头更深层的短板:既哄不住年轻人的胃,也跟不上市场的变。价格是第一道坎,2012 年至 2023 年,三巨头产品累计涨价 60%-80%,周黑鸭单盒定价常达 30-40 元,比散装卤味高出不少;品类单一则是第二道坎,长期依赖鸭脖、鸭掌等鸭副产品,缺乏爆款创新,反观新兴品牌盛香亭、研卤堂靠 “现卤现卖” 切入正餐场景,王小卤凭虎皮凤爪成功破圈;场景局限是第三道坎,传统卤味多聚焦休闲零食,而良品铺子、三只松鼠等零食品牌又纷纷推出真空卤制品,进一步挤压市场空间。
就在三巨头收缩之际,以 “衢州鸭头” 为代表的区域性品类却逆势崛起。这个源自浙江衢州的地方风味,不靠强品牌连锁,而是以夫妻店、个体摊贩的形式,在全国开出约 2.9 万家门店。其秘诀在于精准击中 “性价比” 需求:一根鸭脖仅卖 8 元,远低于绝味 25 元 / 260 克、周黑鸭 28 元 / 280 克的定价;鸡爪、海带等食材以串串形式明码标价,彻底打消消费者 “随手一拿就过百元” 的焦虑。衢州鸭头的爆发,不仅证明卤味市场仍有需求,更反衬出消费者对高溢价连锁品牌的疲劳 —— 当规模不再等同于竞争力,“好吃、便宜、方便” 才是硬道理。
面对行业变局,三巨头也开始尝试转型破局。绝味的动作最为急切,早在投资盛香亭、和府捞面等餐饮品牌,2024 年又在长沙门店加卖奶茶,2025 年推出融合炸卤、甜品、啤酒的 “绝味 Plus” 餐吧,但至今未形成规模化效应;煌上煌选择 “跨界并购”,以 4.95 亿元收购福建立兴食品 51% 股权,进军冻干食品赛道,试图借现有渠道拓展健康零食市场;周黑鸭则向消费者 “低头”,部分门店新增现捞热卤和散装称重产品,还推出 “嘎嘎香” 复合调味料,将产品线延伸至家庭厨房场景。
从 “万店竞赛” 到 “精耕存量”,卤味行业的逻辑已经改变。过去靠加盟拓店、靠涨价增收的模式,在消费理性化的浪潮下难以为继;未来的竞争,将聚焦在成本控制、产品创新与场景拓展上。无论是巨头的转型尝试,还是区域品类的崛起,都在印证一个道理:卤味行业的底层需求从未变过,消费者始终追求 “好吃、便宜、方便”,但满足需求的方式必须不断迭代。
这场行业寒冬,既是对传统巨头的考验,也是对整个卤味市场的重塑。最终能留下来的,或许不是曾经的 “规模王者”,而是那些既能守住口味本质,又能快速响应需求变化的品牌 —— 毕竟,在消费者的舌尖上,没有永远的巨头,只有持续的适应。
热门文章
- 关于澎湃
- 加入澎湃
- 联系我们
- 广告合作
- 法律声明
- 隐私政策
- 澎湃矩阵
- 新闻报料
沪ICP备14003370号
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31120170006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沪B2-2017116
© 2014-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