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nm 芯片集体 “跳票” 背后:产能错配与技术博弈下的产业新变局
未知·admin·2025-09-23 08:48
2025 年,当 iPhone 17、搭载天玑 9500 的旗舰手机陆续亮相时,消费者发现一个共性 —— 这些本该搭载 “尖端科技标签” 的产品,均未采用 2nm 芯片,转而沿用台积电 N3P 工艺。这场意料之外的 “集体跳票”,并非技术停滞,而是芯片产业在制程迭代、产能调度与市场需求交织下的必然结果。随着联发科官宣天玑 9600 完成 2nm 流片、苹果 A20 计划 2026 年量产,2nm 赛道的 “热战” 虽迟到,却已箭在弦上。
跳票真相:台积电产能节奏与手机周期的错配
2025 年旗舰机无缘 2nm,核心矛盾集中在台积电的量产时间与手机厂商开发周期的 “时间差”。按照台积电规划,2nm 工艺原定 2025 年年中释放产能,这一时间节点看似合理,却忽略了芯片从设计到量产的复杂流程。一款芯片从流片(tape out)到回片需数月时间,回片后还需进行功能调试、性能优化,整个过程往往耗时半年以上。
以苹果为例,若要让 A19 芯片搭载 iPhone 17,需在 2024 年底前完成流片测试,才能赶上 2025 年下半年的备货与组装节奏。但台积电 2025 年中才开启 2nm 量产,即便苹果作为顶级客户优先获得产能,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从投片到成品芯片的全流程,最终只能选择成熟的 N3P 工艺。
良率与成本则是另一重考量。芯片制程越先进,良率爬坡难度越大。3nm 工艺早期良率仅 60% 左右,直到 N3E、N3P 版本才逐步提升至 80% 以上,2nm 工艺也难逃这一规律。业内预估,2025 年 2nm 早期良率约 70%,虽已高于 3nm 初期水平,但对于手机厂商而言,良率不足意味着成本上升 —— 即便苹果与台积电签订 “成品交付” 协议,不良芯片的成本仍会间接转嫁到采购价中,这也让厂商对 2nm 的导入持谨慎态度。
需求爆发:2nm 性能飞跃背后的客户争夺战
尽管 2025 年 2nm 未如期登陆旗舰机,但这一制程的市场需求已远超预期。台积电总裁魏哲家曾坦言:“做梦也没想到 2nm 需求比 3nm 还多”,而需求爆发的核心,在于 2nm 带来的显著性能提升。对比台积电 N3E 工艺,2nm 逻辑密度提升 1.2 倍,同功耗下性能提升 18%,同速度下功耗降低 36%—— 这一突破对高性能计算、智能手机、AI 服务器等领域极具吸引力。
从客户布局来看,台积电 2nm 产能已被巨头争相锁定。苹果计划将 2nm 用于 A20 芯片(iPhone 18)、M6 芯片(MacBook)及 Vision Pro 后续机型,巩固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技术优势;AMD 将 2nm 导入代号 “Venice” 的霄龙数据中心处理器,提升服务器算力;英伟达则因 Rubin Ultra GPU 封装尺寸受限,需通过 2nm 制程突破性能瓶颈;联发科虽已完成天玑 9600 流片,但量产时间定在 2026 年底,错失首发却抢占了安卓阵营的技术先机。
值得注意的是,非消费电子领域也在加速布局 2nm。业内传闻比特大陆将采用 2nm 工艺生产矿机 ASIC 芯片,凭借矿机芯片设计相对简单的特点,有望成为全球首发台积电 2nm 的无厂芯片设计公司(fabless)。而三星虽在 2nm 客户信息上较为低调,但计划用自家 Exynos 2600 抢占 “全球首颗 2nm 芯片” 标签,同时传闻高通可能在 2nm 节点重回三星供应链,进一步加剧了客户争夺的激烈程度。
代工厂博弈:技术路线分化与设备争夺
2025 年 2nm 的 “暗流”,也折射出全球晶圆代工厂的战略分化。台积电、三星、英特尔三大巨头在 2nm 节点上选择了不同的技术路径,而 ASML 高数值孔径(High NA)EUV 光刻机的争夺,成为决定制程进度的关键变量。
台积电与三星均按计划推进 2nm,且默契采用全新 GAA(全环绕栅极)晶体管架构,并规划后续迭代引入背面供电技术 —— 通过将电源连线转移至芯片背面,降低电阻、提升晶体管密度。台积电为 2nm 设计了四代迭代方案(N2、N2P、N2X、A16),逐步实现从 2nm 到 1.6nm 的过渡;三星则推出 SF2、SF2P 等版本,试图通过多代迭代追赶台积电的良率与性能优势。
英特尔的战略调整则最为激进。原本计划 2024 年底开放 2nm(20A)产能的英特尔,因技术挑战与管理层变动,最终取消 20A 工艺、暂停 18A(1.8nm)开发,转而全力冲刺 14A(1.4nm)工艺,试图通过跳过 2nm 节点实现 “弯道超车”。这一决策虽冒险,却也反映出英特尔在先进制程追赶中的紧迫感。
设备层面,高 NA EUV 光刻机成为代工厂的 “必争之物”。这款单价近 4 亿美元的设备,是 2nm 及更先进制程的核心生产工具。英特尔凭借先发优势,2023 年底与 2024 年先后接收两台高 NA EUV;三星通过高层访问 ASML 积极争取产能;台积电则一度对高 NA EUV 持保守态度,认为可通过替代方案降低成本,直至 2024 年才由魏哲家亲自访问 ASML,传闻以 “搭售老型号设备” 为条件获得优惠,确保 2nm 后续迭代的设备供应。
摩尔定律新解:周期拉长但未终结
2nm 的 “跳票” 与制程迭代节奏的放缓,再次引发 “摩尔定律已死” 的讨论。回顾历史,摩尔定律最初预言晶体管数量每 12 个月翻倍,后修正为每 24 个月翻倍,但从 7nm 节点开始,迭代周期延长至 30 个月以上 ——7nm(2018 年)、5nm(2020 年)、3nm(2023 年)、2nm(2025 年)的量产时间差,平均达到 30-36 个月,而未来 1nm 节点预计要到 2030 年才会量产,周期或将进一步拉长至 40 个月以上。
周期拉长带来的直接影响,是芯片设计公司的多代产品停留在同一节点。以苹果 A 系列芯片为例,A14 与 A15 均采用 5nm 工艺,A17 Pro、A18、A19 则连续三代使用 3nm 工艺,而 2nm 工艺预计将覆盖 A20 至 A23 四代芯片,持续时间超 5 年。但这并不意味着摩尔定律的终结 —— 制程迭代虽慢,晶体管密度仍在稳步提升,且芯片性能的突破不再单纯依赖制程,封装技术(如 Chiplet)、新材料(如 GAA 架构)的创新,正成为补充路径。
正如台积电前董事长刘德音与首席科学家黄汉森在文章中所言:“过去 50 年,半导体发展像走在隧道里,道路清晰 —— 只需缩小晶体管;如今我们到达隧道尽头,未来的可能性不再受过去束缚。”2nm 的 “跳票” 只是产业转型期的一个缩影,随着技术路线的成熟与产能的释放,2026 年将迎来 2nm 的真正爆发,而这场制程革命,也将为 AI、消费电子、数据中心等领域注入新的增长动力。
热门文章
- 关于澎湃
- 加入澎湃
- 联系我们
- 广告合作
- 法律声明
- 隐私政策
- 澎湃矩阵
- 新闻报料
沪ICP备14003370号
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31120170006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沪B2-2017116
© 2014-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

